当前位置: 主页 > 书画 >

古元:走向自由 归于宁静

时间:2016-06-30 17:43:23 来源:艺术中国 编辑:许柏成

 

“走向自由——古元艺术的内在精神”展览开幕式

 

2016年6月2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古元美术馆主办的“走向自由——古元艺术的内在精神”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来自古元家属、古元美术馆与河南美术馆收藏的古元版画、水彩、速写及实物等珍贵展品百余件,占据了北京画院美术馆两层的展厅,一层为版画作品,二层主要是水彩与速写作品。

 

展厅一层,布置成为陕北窑洞的形式

 

一直以来,我们都简单地将古元作为木刻艺术家、革命题材艺术家等,对于古元的印象停留在他流传甚广的抗日木刻,如《减租会》、《人桥》等,而这次展览则力图去掉这些标签,以逾半个世纪时间跨度的作品还原一个作为自由艺术家的古元,探寻古元内在的艺术精神。

谈古元,不得不从他的木刻开始,展览开篇便是古元的长篇木刻连环版画《走向自由》,本次展览也正是以此为题。《走向自由》故事的主人公原型的是他前往延安途中,护送他的一位战士的遭遇,但某种情况下也是古元自身家庭遭遇的折射。到达陕北的第二年,古元创作了这组十六幅的连环版画,取名为“走向自由”,似乎也显露出他对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与决心。

 

展厅二层,以水彩画与战地速写为主要内容

 

徐冰在《懂得古元》一文中说:“我已经开始感觉到古元的不得了,他艺术中有一种东西是不可企及的。也许有些先生的木刻是可以学的,因为它是‘知识的’,但古元的木刻是没法学的,因为它不是“技法的”,是‘感觉的’。这是我刻了几百张木刻之后才体会到的。”

的确,古元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灵感。翻阅他所有抗日题材的版画作品,很少发现他用枪炮硝烟等素材直接表现战争场景的作品,而是通过战士、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来表现社会,记录人民生活的变化,如《哥哥的假期》、《离婚诉》、《区政府办公室》、《调解婚姻诉讼》等等。他的版画表现老百姓身边的题材,因此获得了老百姓的喜爱。在古元的文章《起步》中,他写到乡亲们喜欢把画着大公鸡、大犍牛、骡、马、驴、羊的图片张贴在墙上,朝夕欣赏。

 

古元学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观看古元年表

 

而古元也极为重视老百姓的看法,他曾把创作后的版画,拓印很多张和他的老乡朋友们分享,老乡们很喜欢他的作品,但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为啥脸孔一片黑一片白,长了这么多黑道道?”于是古元朴素地认识到,要让更多的群众接受,必须要改变西方版画的创作手法,把更多中国传统的、民间的元素融入到里面。这一时期古元的版画风格逐渐明朗,黑色的块面减少,采用了民间喜欢的阳刻线条。

徐冰如此评价这一时期的中国木刻艺术:“解放区的艺术成果来自于社会参与的实践中,对艺术自身做了细致的改造和建设,既不是知识圈内的技法改良,也不是政治实用主义的艺术。它们没有旧丝绸的腐朽气,也没有不消化的西餐痕迹,真正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代表中国那个时代最先进的一部分人思想的艺术……这并非某些聪明艺术家的个别现象,而是以一种新理论为依据的,一批艺术家在一个时期共同工作的结果。作品也许还不精致,但观念却已极其精确和深刻,它具备了所有成功的艺术变革所必须的条件和性质。”

 

观众观看古元先生木刻

 

对于普通大众,古元最经典的作品莫过于《减租会》、《焚毁旧地契》、《人桥》等,但对于亲历延安时代与建国初期的老先生们来说,古元留传至今的版画幅幅经典,如以黑、绿两色构成的《菜园》(又名《园圃》),又如创作于1957年的《刘志丹与赤卫队》,古元先生的学生杨先让先生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说“那圆刀刻过的痕迹,真是少一笔不行,多一笔不可!”

 

古元创作的窗花与手拓版画

 

古元不仅在木刻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位与语言,还将木刻与中国传统的窗花、年画结合起来,一改传统的传统吉祥图案的模式束缚,将现实人物造型引入窗花、年画,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建国之后,古元依然以刀为笔,讴歌着建国后的新气象,如《鞍钢之修复》、《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而后者以妻子蒋玉衡和长女古安村为模特,通过人民群众的微观视角来表现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更是显示了古元一贯的“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版权声明|免责条款|法律顾问|联系我们|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6-2018 www.guohuayul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华娱乐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京ICP备170708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