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华基地 >

李佩红的程派之路

时间:2017-07-18 11:01:44 来源:未知 编辑:YDB

   国华娱乐网:程派李佩红随天津青年京剧团赴台湾演出,仅在《 锁麟囊》一剧中亮相,竟备受瞩目,好评如潮。《世界论坛报》推出 了"程派第三代传人李佩红誉满海峡两岸"的大字标题,报道她"充 满自信与执著……已获得此间爱好者一片赞美、叫好、肯定,留下极 为深刻的印象",评家们则用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李佩红艺 惊宝岛"的字眼,称她"有大青衣角色的风度""颇具师祖御霜(即 程砚秋)风范",精心研究程派艺术多年、80多岁高龄的票界名宿颖 若楼主"原持不信任态度,后看了李佩红演出,非常的兴奋和激赏, 认为有出奇的光彩,是正宗的程派传人"……

111.jpg

   听到这些反映,我自然很为一位青年演员的成功而高兴,同时基 于对她的问艺之路有所了解,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句古话: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即使是从海峡对岸的褒扬声中,细品也能察觉出一丝过往的余音, 对于李佩红的学习程派艺术,有些行家原本是持"不信任态度"的, 这和几年前大陆京剧界有过的舆论一样。原因不是别的,主要在于她 那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刀马旦演员,以基本功硬实,台风大气,武打冲、 快、脆,很具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著称,曾经夺得全国青年京剧演员 电视大奖赛最高奖项"最佳"奖。同行们提到她,往往会信服地说一 句:"噢,'大刀马'!……"在本行当达到这样的水准,中途要改 习文戏,目标还是深奥、精微的程派青衣,这由武向文的转换是那么 容易的事吗?况且,观众对知名演员的印象,历来先入为主,进行反 差如此之大的跨越,很难得到认可,弄不好把原来的名声也搭进去, 就太可惜了。应该说,这些疑虑都是出自好心而且不无道理。然而李 佩红的主意很正,在一片反对声中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程派艺术, 此后十来年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不断用新的成绩证实 自己,改变人们的印象,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功。内中甘苦,不言而 喻。那次从台湾回来,一向关心青年演员成长的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 接见时说了一番最让李佩红感动并且感激的话:"从'大刀马'到' 大青衣',人们承认你了。你很不容易!……"

   李佩红听了,只觉得眼眶发热。一句"不容易",概括了她追求 中的全部艰辛。

   她能够从"不容易"的路上走过来,原因很多,但首先还是那句 人们对她的评价---"充满自信与执著"。

   早在天津戏曲学校学艺时,她就是个自信极强的学生。跟朱宝义 老师学刀马旦,毯子功、把子功一直名列前茅,到练"下高",即从 两张或三张桌子的高度翻下来,年仅十几岁的小姑娘们依次爬上去, 往下一看头就晕了,腿也软了,不敢"下",只有她胆子大,认为自 己准行,果然,一个"台蛮"就翻了下来。朱老师高兴得大声喊:" 这个孩子行!"朱老师脾气急躁,教戏时爱打学生,李佩红每天主动 给自己加课,晚上和寒、暑假都不肯休息,还免不了挨打,竟打坏了 几把芭蕉扇,连校长和别的老师都看不过去了,劝她换个老师学,她 不肯,说:"朱老师恨铁不成钢,都是为了我好……"此话传到朱老 师耳朵里,老先生好不感动,从此教她更为用心,当然也愈发严格了。 就这样,李佩红跟着朱老师练出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使她至今受益 无穷。师生二人的关系也一直很好,李佩红后来进剧团有了收入,总 不忘周济老师的生活。老先生有两个女儿,对外却声称有三个,晚年 眼睛失明,临终时还让家人"找佩红来!……"

222.jpg

   李佩红后来又先后向冀韵兰、李金鸿、阎世善、刘秀荣等名家问 艺。唱武戏是很苦的,如果再生性好强就更苦了,十几年间,李佩红 的腰、膝盖和脚腕等部位都留下了伤。1985年因为劳累过度又患上了 甲亢,即使这样她也不松劲,治疗期间上不了台就学,不能大练就小 练,用她的话说是"每天都在积累"。1987年她还向筱派传人崔荣莹 老师学了《乌龙院》,并且上台演出了。她正是在染上很难根治的甲 亢顽症以后,学、练不辍,在1991年的电视大奖赛中,以武打、翻跌 繁难的《火烧余洪》一剧技压群芳,摘取了"刀马"桂冠。

   为了向文武兼备发展,李佩红在1989年正式拜关肃霜为师。李瑞 环同志亲自主持了拜师仪式。文武皆精、富于创新精神的旦行全才关 肃霜,不仅向李佩红传授了拿手戏《铁弓缘》,排练了新剧《凤吉公 主》,而且别具慧眼,力排众议,对她的学唱程派给予了热情的支持。 那是拜师不久,关肃霜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下代表联欢, 关自然难辞一曲,大家要求返场,她推出了来看望自己的新弟子李佩 红,谁知令她和众人意外的是,李佩红唱的竟然是程派名剧《锁麟囊》 选段,而且颇有韵味,大受欢迎。唱罢下来,关肃霜吃惊地问:"你 什么时候学的程派?"当时,李佩红的心情兴奋而又忐忑,一方面这 是她学唱程派,首次在公众场合亮相,另一方面又怕临场来了个"突 然袭击",引起老师不悦。她如实交代,自己一直很喜欢程派艺术, 进戏校排的第一出戏《六号门》,饰胡二妻子,"卖子"一场学的就 是程腔,从此心底播下了程派的种子。后来私下里曾向程砚秋先生之 婿、名票陶汉祥学过《桑园会》、《三击掌》等戏……老师听了,反 应同样出人意料,不仅不以为怪,反而高兴地埋怨:"咳,你这孩子 怎么不早说,有条件,你就该武是大刀马,文是大青衣,走出一条别 人没有走过的路!"接着,关肃霜又用她独有的豪爽语气表示:"说, 想跟谁学程派,老娘带着你找去!"

   关肃霜用艺术家的眼光、胸怀和热忱,给予了李佩红难得的鼓励, 以后尽管还有许多师长、同行以至亲友不以为然,但她学程的决心更 加坚定了,而且开始公开付诸实施。被她的诚心所感,王金璐、吴小 如两位老先生出面找程门弟子王吟秋,疏通学艺事宜。王吟秋曾追随 程砚秋多年,唱、念、做规矩严谨,教学细致认真,教李佩红的第一 出戏是《六月雪》"坐监"一折,从吐字、发音重新打基础。李佩红 学了半个月,中途随剧团赴日本巡回演出3个月,她除了扮戏、上台, 几乎日夜都跟老师的录音带拼上了。回国后接着学,王老师家在北京, 她就三天两头往返于津、京之间,经常晨去晚归,戴月披星。

   1995年5月4日晚,举行了拜师专场演出,李佩红"一赶三",以 两文(程派《六月雪》、《朱痕记》)、一武(刀马代表作《竹林记》 )重新同观众见面。剧场反响热烈,观众反映她武戏风采不减,文戏 地道,程韵浓厚,用阵阵彩声表示了对她"大刀马--大青衣"的初 步认同。戏后拜师,当主持人宣读李瑞环同志的题词"一位好老师, 收了一个好学生"时,全场掌声雷动,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原定 李佩红按新礼节向老师三鞠躬,谁知她临场激动得跪拜在地,给了老 师一个猝不及防,台下观众则用天津人的大嗓门喊起好来……

333.jpg

   对于演员来说,演出的场面是红火而又短暂的,更多的日子还是 要在台下单调、刻苦地学戏和练功中度过。几年来,李佩红对武戏不 能放下---武功一搁就演不动了,程派文戏则要由浅入深、从低到 高地循序渐进,就不能不比别人加倍地付出辛勤和汗水。平常没有演 出的时候,她也经常一个人在剧团排练场待到晚上九、十点钟。在台 上边走身段,边琢磨唱、念的技巧和劲头。有几次,我曾经跟她同车 去北京办事,她在来回的路上总是听一出戏的录音,日子长了,连我 都熟悉戏里的某段唱词和腔调了,她仍然反复听个没完,其痴迷、投 入可见一斑。对于自己的悟性和条件,她确实非常自信,但她也深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于是攻关不已,用实力换取人们的承认。 她的程派戏首次还是在上海露面的,那是1993年底,《六月雪》和《 火烧余洪》双出,沪上报纸称"不可思议",一个"大刀马"怎么还 能唱程派呢?但还是基本肯定了她的潜力,给予了鼓励。1998年7月 再次到上海,演出了全部《锁麟囊》,效果热烈多了,行家们承认她 "确实不错","学得地道"。一年半以后的2000年春节期间,上海 有关单位又主动相约,她带来了几出程派大戏,引起的就是广泛的赞 扬之声了,相熟的资深戏曲记者更称道她"每次来都有大变化!"

五位程派青衣合演《锁麟囊》

   所谓"大变化",正是她不断向程派艺术高峰攀登的足迹。近一 年,我曾看过她三出戏,感觉她除了在演唱技巧上的进步之外,还始 终有着一股沉静之气,不浮不躁,沉得下来,静得下去,全身心地投 入剧情和人物,丝毫不露卖弄、炫耀的痕迹,于是表演就有了深度, 有了分量。这对于一位青年和武戏演员,是很难得的,但是这又是大 青衣、特别是幽雅沉静的程派必备的气质。都说现在是一个浮躁的年 代,然而浮躁又是很难步入较高的艺术境界的。李佩红的另一个长处 是不死学,肯动脑筋,对于前人的东西,总想着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体 验运用,唱出情来,我想这将大有益于她日后的艺事发展。

444.jpg

   2000年是李佩红的丰收年,赴台演出归来就要准备为程砚秋先生 的《英台抗婚》录音配像,参加戏曲电视剧《锁麟囊》的拍摄,够她 忙的了。她常说自己是幸运的,有好的领导、好的老师和好的艺术搭 档,这也是由衷之言。愿"幸运"继续给她带来好运。


版权声明|免责条款|法律顾问|联系我们|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6-2018 www.guohuayul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华娱乐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京ICP备170708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