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 >

有了这两部片,今年的国产片不那么叫人绝望了

时间:2016-10-28 09:38:33 来源:腾讯娱乐 编辑:郭碧慧

  在《驴得水》希冀用一场场的点映赚口碑撬开市场时,另一部同样通过民国故事借古喻今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杀入了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说起来,《不成问题的问题》与日本并非毫无渊源。它的原著小说作者老舍,在1965年曾率团访日,一去三十六天,足迹遍及东京、奈良、镰仓、京都、箱根、仙台等地,与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数十个日本作家会面。老舍投湖自尽后,最早开始写悼念文章的,是日本人。巴金说,他们是在表达期望:对老舍的死不能无动于衷。

  半个世纪过去了,老舍的小说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东京。它在海外银幕上生发的那些意义,与在国内艰难发行中的《驴得水》,构成了意味深长的互文。一部是开心麻花根据自家话剧改编的,一部是由梅峰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然而,它们不约而同地在民国的故事背景下,把匕首插入了历史的心脏。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一、

  在老舍的笔下,丁务源是怎样的人?“他是一切人——中外无别——的乡亲”。遇到四川人,就说“啥子”与“要得”,见了上海人就说“唔啥”,对北平人则说“妈啦巴子”,有时候还加上一半个“孤得”(good)或“夜司”(yes)。

  老舍小说以语言见长,搬上大银幕,梅峰在视听语言上,素到了极致,恰到好处地将主体让给了人物。黑白的影调,凝固的镜头,在刚开始的时候或许让你嗅出一丝端着的味道,待到影片中出现个别莫名其妙的运动镜头时,你反而希望它保持那股清高的姿态。

《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小说

  导演毕竟是文人,对于老舍小说精髓的把握十分到位,选择黑白色调也能极大满足自己的艺术追求,尽管它其实并不如复刻好莱坞无声黑白风味的《艺术家》那样,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统一的需求。但影片依旧能深深吸引住人。几个太太打麻将,镜头一动一动地给出全景,你连麻将桌面都看不到,可就是单纯听着处事圆滑的范伟与她们之间深藏暗涌的互动,就足够你看得津津有味。范伟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用自己细腻丰富的表演让气场充溢整个画面。

  当然,没有足够丰富的视听语言加持,叙事上与表演上的瑕疵很容易暴露出来。张超扮演的艺术家出现得十分唐突,与范伟初次见面的对话,在搬演小说内容时,未能自然地作出演绎。当然整体上,这个角色的浮夸与演员本身的演技还是十分吻合的。

  《驴得水》不像《不成问题的问题》那么“收”,相反,它简直是“大鸣大放”。第一场上来就是典型的话剧范儿,几个角色坐在“台上”就开始噼里啪啦的对话乃至争吵,观众一上来就要看撕逼,这样吊注意力的舞台开场方式,多少有些突兀。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很老练,但问题还是那个问题,话剧舞台上为了直接调动现场的观众,大嗓门、说话急、形体上调动全身力量,这样的表演方式在大银幕上看就显得有些过了。不过,为了抖包袱而显得过于冗杂刻意的对话虽稍微令人不适,但喜剧效果却还是很突出。

  虽然是把话剧搬上舞台,但是镜头语言上也偶有惊喜之处,譬如众人在屋顶上喝酒的镜头,荒唐的味道十分带感。跟《夏洛特烦恼》一样,它也喜欢用一些出其不意的特写去逗笑观众,《夏洛特》里有啃鸡鸡,这里有竖起鸟头状大拇指的山神像。

  总的来说,这两部电影,一部来自小说,一部来自话剧,导演分别是编剧教授出身和话剧舞台出身,无论文本还是主创,它们都先天的带有非电影化的倾向,但从完成度来说,都已经做得可圈可点。

《驴得水》剧照

  二、

  《不成问题的问题》与《驴得水》就像一对难兄难弟,一起构成了一场关于历史政治的交响曲。

  《不成问题的问题》里范伟饰演的农场丁主任,对上溜须拍马,即便农场一直亏本,也能安稳地保住自己的位置。对下放纵工人怠工偷鸡摸狗,就这么得过且过。对极尽吹牛之能事的“全能艺术家”秦妙斋,你闹不清他是装糊涂还是真糊涂,反正就惯着对方屡屡用“父亲的钱已经在路上了”的借口拖欠着房租。

  直到刚正不阿的海归主任空降农场,范伟好生招待着,口口声声“改革好啊”,另一方面又施展了手腕,平日里笼络的人终于派上了用场。人事是小,其中的路线斗争才最可怕。改革触犯了所有人的蛋糕,更要命的是,祸起萧墙,新主任的太太收了工人的贿赂,为了“跟他们打成一片,好替你说话”。于是艺术家秦妙斋终于师出有名,发动人民群众革命,贴出了大字报,喊出了口号:打倒法西斯走狗,拥护丁主任。

  秦妙斋这个角色,在老舍的小说里是这么写的:“据他自己说,他会雕刻、会作画、会弹古琴与钢琴、会作诗、小说,与戏剧:全能的艺术家。可是,谁也没有见过他雕刻,画图,弹琴,和作文章……他在抗战后,也曾加入艺术家们的抗战团体。可是不久便冷淡下来,因为在他想,自己既是第一艺术家,理当在各团体中取得领导的地位。可是,那些团体并没有对他表示敬意。”

  没错,这是一个想抗日而不得的“有志青年”。在影片里,他被抽去了抗日背景,于是他的存在变成了纯粹开艺术家们的玩笑,原著针砭时局的辛辣讽刺在电影里就变得有点小题大做了。影片给他另外安插了一个来头,在江边,他把“吴教授”弄丢了,或许又有别的晦涩的深意?

  同样是抗战时期民国政府治下,《驴得水》里,许是响应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一群人来到边远的地区进行教育实验,用一头驴子占一个教师名额吃教育部的空饷。开篇的设定像是《死魂灵》,而教育部特派员不懂英语却装懂,把铜匠的方言当做莎士比亚的高级英语,然后把美国爸爸给驴得水老师的巨额资金克扣大半,这种对强权的讽刺才真正让观众感到满足。

  但是这场与民同乐的喜庆没有进行多久,很快“风向就变了”,在金钱诱惑与强权压迫下,在自保的需求下,那群可爱的人民教师一个个暴露了不可原谅的弱点,一味委曲求全的,丧失骨气跪地求饶的,得势不饶人的……而那个“睡服”男人的女权主义先锋张一曼,也被原本心地善良的铜匠侮辱至疯。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在以往任何电影,底层工农都会是被怜悯的对象,所谓现实主义题材,从来是为他们鸣不平,这是不可撼动的政治正确。而在《驴得水》与《不成问题的问题》里,就不尽然了。同样是对女人不满,知识分子只是搜刮肚里的污言秽语,而铜匠要对她使坏,竟然比片中任何人下手都要狠。都说知识分子满肚子学问所以坏起来才是真的坏,可这次他们都败给了铜匠,为了跟随美国慈善家出国,他可以在被逼演具尸体时,义无反顾地活过来。而《不成问题》里农场的工人们,平时好吃懒做偷鸡摸狗,在职业经理人上任后,又聚众示威大鸣大放。他们的木讷与狡黠、善良与自私,都是真的。

  《驴得水》里,在铜匠媳妇一声枪响,打碎了所有人的美国梦后;在张一曼追求自由却被当做荡妇,变成疯子饮弹自杀之后……代表未来希望的小女孩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旅途。而另一边,《不成问题》的海归新主任被旧势力逼走了,而他那个收了工人贿赂又一脸无辜的妻子风情万种地在结尾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这两场历史闹剧,完成了他们的互文。

版权声明|免责条款|法律顾问|联系我们|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6-2018 www.guohuayul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华娱乐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京ICP备170708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