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服药自杀,亲妈被骂上热搜!TVB的真人秀,7年前早就预言了…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医生的分享:

16岁的女孩因抑郁症大量服药,被紧急送医。洗完胃后,女孩的妈妈问医生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明天能上学吗?

图源微博@急诊科的大徐难受之余,让我想起了一部香港的真人秀。节目里的一张截图,浏览过的人,至少占互联网的半壁江山:赢在射精前。当时不少人感叹:太极端了,不至于…七年后,身在内地的我们,才发现,这是个预言节目:《没有起跑线》

“赢在射精前”家庭主妇艾琳,有个一岁半的儿子,正准备迎接即将出生的二胎。虽然儿子刚学会走,但在妈妈眼里,这个家的希望,都在还没出生的二胎身上。在香港,有很多好中学都有对应的直属小学或者联系小学,小学也有自己对应的幼儿园。因为紧张的教学资源,在香港,想要就读好的学校,要么凭运气,也就是等政府随机派学位;要么就尽全力自卷,用实力吸引学校。因此,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幼儿园选对了,接下来升入理想小学、中学、大学的概率,都会大大增强。

因为不想当虎妈,艾琳对儿子的教育,一开始遵从放养政策。

但最近,艾琳带一岁多儿子去上预备班,发现不少同龄孩子表现力极强,口语流利,双语表达能力极强,已经申请到了幼儿园学位。一打听,原来别家孩子,最早的从六个多月就开始在家“沉浸式学习”,到一岁出头,已经能唱一首完整的字母歌。

虽然香港最低的入学年龄是两岁八个月,但为了获得心仪幼儿园的青睐,从孩子一岁起,家长就会安排“学前预备班”,让孩子更早熟悉和适应幼儿园的环境。

艾琳预感到事态不妙,开始着手申请幼儿园面试,问了五六十间幼儿园,结果全军覆没…

其实,不仅是孩子本身的素质,有些学校还会考虑到,同一年出生的孩子,年初出生的比年尾的相差将近一岁,在语言和生活能力上更成熟,所以年初的孩子比年尾的更受欢迎。做父母的只能算好受孕时间,预测出生日期,计算入学日子,每个推进严丝合缝、紧随其后…

艾琳悔得肠子都青了:怪就怪我太大意了,没算时间、没定计划…完全落后了起跑线,如果能重来,我一定早做准备,赢在射精前!

预备班的园长说:因为有些学校对员工会有优惠政策,所以有父母为了让孩子进好学校,应征到学校里当校工。

据统计,香港家庭能就读心仪幼儿园的概率只有42.6%,不足一半。所以,赢在射精前,只是一句,话糙理不糙的大实话…

“努力过,但只能看破红尘”37岁的莎伦,事业有成、思维敏捷,是一名高级秘书,有个五岁半的儿子。在工作和感情都挺顺利的前半生,莎伦从未想过,会差点因为孩子的教育而自杀…十分熟悉香港教育环境,也通过教育实现价值和改善生活的她,从怀孩子时,她教育的手段也很明确:通过“鸡娃”的高压规训,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为进最好的小学作准备。从孩子会走,体操、游泳、跆拳道、中英数等等课程就跟上,每个月单是补习费就要一万起步。

孩子闹别扭不好好学,莎伦拿着藤条问儿子:要学习还是要挨打?

思想工作“打”通了,孩子也争气,六级难度的英语词汇轻松各种证书拿下,证书下的评语都是“卓越”“优秀”。

本以为拿着这些敲门砖,名校随便挑,信心十足。没想到,连续申请了八间小学,都被拒之门外。

当妈的眼前一黑:所有准备功夫做足,该报的班、该上的课只多不少,现在孩子没学上,之前所有的努力要付诸东流了吗?期望太高,弦崩太紧,所有琐事堆积之下,莎伦有了抑郁倾向…她回忆:当时只希望,从天台跳下去,我就轻松了、孩子也轻松了…

缓过神来,她决定:看破红尘,不再卷。于是,在政府派位的程序里,莎伦放弃了名校执念,选择了较为躺平的学校,顺利通过。

然而,孩子的兴趣班,莎伦还是作了保留。莎伦坦白:人生如果不做两件事,人生会非常潇洒。一是买房,二是生娃。买个房,被银行绑;生个娃,被社会绑…但只要上了船,就只能跟着潮水走。我现在能接受不站在船头,但也不能掉下船吧。

“自鸡”的娃九岁的莎莎,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别人家的孩子。

奖状两大摞,从品行到学术,十八般武艺精通,文武双全:操行奖、成绩优异奖、朗诵、书法、武术、钢琴、花样滑冰…

她说:我的压力来源于自身。我知道永远有人比我优秀,但我会竭尽全力,当最优秀的人。深知香港教育残酷的妈妈,并没有刻意给女儿报读名校,也从来没有“鸡娃”。面对好强、优秀的女儿,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放轻松…

不在中心名校念书,相对竞争比较少,但自从出去比赛,接触的孩子越来越多,莎莎危机感越来越强,越发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

因为太过优秀,在学校里,每次成绩都会获得瞩目。偶尔考试失手,居然会有家长过来打听:这次考差了,心里难受吗?

有一次输了比赛,莎莎很伤心。她想:如果我穿的是重点名校的校服,那裁判是不是会高看我一眼?

转到更“卷”的学校,是莎莎的心愿,但学位紧张,错失了申请小学的黄金时间,后面再申请,未免有点难度。看着心有不甘的女儿,莎莎的妈妈也没法再佛系:如果当初我多想一步,努力给孩子争取名校,是不是会更好?

2016年,TVB制作的真人秀《没有起跑线》播出,豆瓣评分8.4,除了大范围出圈的截图,这档节目并没有多少人看过。为了更直观感受香港教育的现状,节目组找来两位演员当一天小学生,并为他们配备了虎爸虎妈。虎妈把鸡娃渗透到每个日常:在路上走的时候,会指向路牌,教女儿生字和单词;

争分夺秒,在车上吃饭,学英语;

香港幼儿园是半天制,为了不浪费时间,给孩子报两间幼儿园,取消孩子的午睡时间;

让孩子学编程,请前国家队教练来教游泳;

上厕所妈妈在门口掐表。

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要到处去找学校“敲门”求学…这并非单纯的节目效果,现实中,虎妈给两个女儿报的兴趣班也高达6个:语数英课程、绘画、芭蕾舞、钢琴…而且不排除以后要增加课程。

虎妈苦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总希望现在自己多做一点,等她长大了,我这个当妈的,起码可以有底气说,我已经尽了责任。

这些内容,只要为人父母的,估计都不会陌生。而作为旁观者,最容易得出的结论,无外乎把矛头对准家长。毫无疑问,有些家长的确是焦虑的、急躁的。但如果把这一切的成因,都归咎于家长,未免过于片面,过于粗暴…虽然节目拍摄的,是2016年的香港。当年嘲笑片中父母的观众,或许今天,已经成为每天为了辅导孩子作业鸡飞狗跳,为了升学问题焦头烂额的家长。身边奔走于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家庭越来越多、因为孩子而起争执的家长教师吵架截图,在互联网上司空见惯、课间十分钟时间已成历史名词…

前阵子,网上一张照片,令人五味杂陈:肺炎肆虐,在医院里输液的孩子们,正在马不停蹄地赶作业,有医院甚至开设了专门的“作业专区”…教育部连夜发出声明:学生患病期间,作业不作硬性要求。声明出来,但局面并没有多大改变。原因很简单:如果到了学校,只有自己的孩子没跟上,落后的损失,还不是自己兜底?扪心自问,一些人说出“放轻松”“儿孙自有儿孙福”这样“正确的废话”时,是否忽略和逃避了为人父母真正需要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图源微博@搜狐新闻说一组比较粗略、直观的数据:单在广东,普通高中中考录取率约为58%,高考本科录取率约为48%;2022年,本科大学生毕业后,平均月收入5990元;截至2023年6月中旬,中国大学生失业率达到了28%,广州今年的外卖员中,本科学历占比30%。在已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平均签约月薪为6507元,对于在租房和生活成本日益高企的一线城市青年来说,挑战始终存在…

图源微博@新周刊年轻人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不少微妙的变化:清华大学校内网课平台上开设《摸鱼学导论》的课程,学生们趋之若鹜;中传硕士去火锅店做保洁,许多年轻人评论:理解;

图源微博@凤凰网豆瓣诞生了一个名为“轻体力活探索联盟”的小组,组员去书店、咖啡厅、前台等等的地方打工,其中不乏高学历者…在长辈们看来“自甘堕落”“不思进取”“躺平可耻”的背后,透露的是年轻人早早看清残酷社会,从“卷”到“安”的无奈真相。

阶层上升渠道收窄、各行各业就业困难、职业前景低迷、贫富差距大、经济萎靡…说白了,“鸡娃”的存在原因之一,是把种种现今存在,成年人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内化压榨成相对容易操控和运作的教育问题…但最无奈的是,你看清了这条队伍的怪异,却只能成为千军万马中的一员。在教育这条船上,家长和孩子作为被动者,只能想方设法不从船上掉落。

看着还未踏足社会的孩子,只要为人父母,很难说服自己,不去为孩子做点努力。躺平可以,但是需要提前有心理准备:一是孩子长大了会不会埋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逼自己一把,这样长大了,选择就会更多;二是当看到同龄孩子获得世俗意义上的优秀和成功时,能否接受心理上的落差。正如上文的莎伦所言:我们都是社会这个机器的螺丝钉,如果有人告诉我,可以停下,那我第一个停下。但谁敢当那个人?

乌鸦仍然想多说一句。片中有这么一个,有点揪心的镜头:每年的青少年比赛,获奖者能在申请学校里,获得加分。因此,不少家庭绞尽脑汁,为了能上好学校,能获取更多选择,能挣一分是一分。在音乐比赛中,一个孩子弹钢琴失了手,垂头丧气地离开。妈妈露出失望嫌弃的表情,摇头撇嘴…一直憋着眼泪的孩子,再也忍不住了…

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患病的所有原因,都归于学业和父母;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相对放松、愉悦的家庭,必定会极大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好,这是肯定的。在压力、焦虑和迷茫并存的当下,乌鸦明白,父母很难很难…可如何在这其中,获得相对理想的平衡,这是个艰辛的,却无法逃避的取舍…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由张若昀和黄尧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鸣龙少年》在播出后,迅速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收视率和相关的话题热度都很高。

< <上一篇

在《新闻编辑室》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她是人,医生才能宣布她死亡,而新闻不能。

无独有偶。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新闻女王》,也有一个片段。

是富豪病危,很多的媒体工作者都想要第一时间报告,甚至提前去公布死亡人的消息,以便争取到更多的流量。

原本以为这件事只是存在于影视剧中,如今却照进了现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