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 > 查看内容

“奇葩”外衣下是粘合社会的野心

时间:2016-05-31 16:08:04 作者:郭嘉 来源:未知

5月21日,《奇葩说》第三季落下了帷幕,现在新浪微博上#奇葩说#话题阅读量已达33亿。这个第一季总点击率突破2.6亿,第二季仅广告收益就已破亿,在众多综艺节目中画风奇特,独树一帜,走到今天全凭一张嘴的“网综”大有笑傲群雄的姿态

尽管“奇葩”的外衣依旧是营销的噱头,但风生水起的“米未传媒”和有声有色的“奇葩聚会”,使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马东。“路遥知马力”,“奇葩”的外衣已然遮不住马东的野心!

 

1、娱乐不低级,但不要止于娱乐

 

中国人对三有一种情结:凡事不过三,是指同样的坏事不宜多次做;三个女人一台戏,多多少少有点嫌弃的意味在其中了;两个和尚抬水吃,可三个和尚就没水吃,三似乎成为一个负能量的集中营。但物极必反、峰回路转往往就在一瞬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用来形容铁三角“马晓康”( 马东、高晓松、蔡康永)坐镇的奇葩说似乎恰如其分。如果,MM马(马东)算是好汉的话。

《奇葩说》已经走到第三季,第四季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但是如果你关注的重点还停留在“奇葩”和“金句”上,那就太小看马东和这档“严肃的辩论节目”了。一个能将“苏格拉底说,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脱口而出的人;一个将“娱乐不低级,但不要止于娱乐”作为信条的人;一个混迹在90后里却异常成功的60后......马东绝不只是一个“污”力十足只会敲木鱼儿的广告狂魔。虽然,节目里确实是这样的。

《奇葩说》有些时候确实是大写加粗的浮夸,个别辩手的辩词观赏性不高。从严格意义的辩论上来讲,也存在偷换概念、格局狭隘和逻辑不通等问题。但从情商极高、笑里藏刀却十分闷骚的MM马,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一般颜值较高的NPC邀请嘉宾,上天入地、谈古论今只差一清华文凭的高晓松,和风细雨、慢斯条理依然战斗力满格的蔡康永,金句不断、临阵不乱总能力挽狂澜的马薇薇这样的顶配来看,《奇葩说》着实是一个定位明确而合格的娱乐辩论类节目。事实上,《奇葩说》也确实带给大家很多欢声笑语和豁然开朗的时刻。

大部分人都看得到马东在综艺领域和商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但这些只是关于《奇葩说》人所共知的一面。《小王子》里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实际上,在社会层面,马东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试图做碎片化社会里的一个粘合剂和指南针!

2、奇葩说:真的很奇葩!吗?

 

“奇葩”被赋予不落世俗、个性十足的人或行为这一新解,是近期的事情。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直接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新时代的新新群体正处于中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交锋的风口浪尖,新问题层出不穷,想法日新月异,新出现的观点要么与传统大相径庭,要么前所未见。故而“奇葩”被赋予新意后的使用频率大增。

人既是群体性的生物,也是个体性的存在。这种特征使得人在求同中获取温暖,在存异中谋求发展。群体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个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当个性的发展超过所在群体平均水平的时候,所谓的“奇葩”产生了。

一群张扬个性、语调奇特、思维新颖、长于辩论的“奇葩”汇集一堂,就某一个共同的议题选定立场,采用有理有力有节的方式,利用“说”的“武器”,以战胜对方论点为最终目的。既要出其不意又要合情合理,既要攻其不备又要自圆其说,既要不落俗套又要观众认可,既要逻辑缜密又要引人入胜,这就是《奇葩说》!

可《奇葩说》真的很奇葩吗?

议题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奇葩”们虽各执一词但逻辑缜密,言之有理,双方都有发言权,并始终符合“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一铁律。骨子里,《奇葩说》不过是以独特的方式,引导人们神志清醒的坐下来谈一谈。换言之,《奇葩说》不过是对生活舞台的改造,在“奇葩”的“外衣”下是对我们生活的当下严肃而认真的思考。

3、奇葩说:公共讨论的试验田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的时代在人们的观念里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但中国是一个没有公共讨论习惯的国家,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和国家层面。除了作为赛事,公共场合的辩论更是少见。但辩论的重要性并不因此减少,正如俗语说:真理越辩越明。

从严格的计划经济时代到全面改革开放,社会经历了断裂式的发展。人们由原来的闭塞和封闭变得开放和多元。追逐个性成为自我实现的方向,国家的统一规划和集中安排不再适用。未曾出现过的新问题新情况,许多话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代际之间的纵向理解断层,同期群内部横向缺乏沟通变成普遍现象。

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既不提供展开讨论的条件也没有这个意向。即便有,在现有的模式下也未必能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对于公共讨论的冷漠毕竟是一种长久以来的习惯,这种路径依赖的作用不容忽视。更何况在这个讲究投资回报追求效益的时代,没有人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去跟别人讨论。更贴切的说,倾诉者众多,倾听者寥寥。可问题终归不会因为忽视而自动消失,社会力量在不断发展,需要有与其匹配的话语权。《奇葩说》提供了一种思想交锋和学习进步的新途径,在另一种层面上,也是填补了中国公共讨论空白的试验田!

4、隐藏在黑格尔式逻辑背后的,是价值观重塑的聪慧之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奇葩说》里那些初见惊艳的“金句”:手段不够硬,身段就要软;都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器官讲隐私!没有逻辑的正能量就是负能量。《奇葩说》既有谈古论今也有引经据典,既有理性分析也注重情感攻击,MM马则是不可撼动的节奏担当。

就辩题而言,立论双方不仅存在相当的群众基础,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辩论,一是抓住对方的逻辑漏洞展开攻击;二是从自身立论出发,不断布阵。置身事外者总是传统的中庸思维,可是事情一旦真切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大部分人都是有立场的,这就是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道理之所以为道理,是因为不完全适用于生活,生活只讲部分道理,生活要是完全讲道理,人类岂不是要上天?

黑格尔哲学逻辑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世间所有都逃不出一个圆。这个圆既包罗万象又是事物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变化才是不变的真理,丑成就了美等是黑格尔话语最典型的特征。看似包罗万象实则空洞无物。不直接下定义,兜兜转转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吸引,这种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在时间的考验下终究会丧失魅力。

时代的脚步不断加速,人们或是不愿,或是不能静下心思考。《奇葩说》让人们重视起“思考的力量”,在思考中走向结论并最终认同:美的本质其实是多元。而它的聪慧之处在于:不同于传统的说教方式,它选取人们关注的辩题,让各路神仙陈述其观点和理由。围观者只需倾听,在听的过程中,不管你是否承认,你已经不自觉的被影响并站队了。他不以改变你为明确目的,反而将决定权和投票权交到观众手中,强制你思考和接收信息并作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反倒化被动为主动了。潜藏在黑格尔式逻辑背后的是价值观重塑的智慧之举,《奇葩说》出奇制胜又胜在情理之中。

5、传承与创新同在,《奇葩说4》仍值得期待

 

《奇葩说》是一个不甘心堕落的节目,它既迎合市场又试图引领市场,在这样一场攻坚战中观众掌握着这个节目的命脉,可看性永远是节目的第一要求。无论是选手,赛制还是节目形式一路走来成长蜕变,铁三角的搭配形式也由“凉拌”变成“三拼”;节目依旧保持着看点。《奇葩说》传承的是辩论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娱乐世界里增加笑声,舒缓身心的活泼作风。重视观众的互动和意见,听取观众的建议和想法,尊重观众的审美和决议,初衷不改却不惧改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或有传承,敢于创新。期待第四季《奇葩说》!

版权声明|免责条款|法律顾问|联系我们|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6-2019 www.guohuayul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华娱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0868号-1 丨 京B2-20190115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641号 丨 TAG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