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 > 查看内容

69届戛纳电影节:任性评奖看看便罢

时间:2016-05-24 16:39:03 作者:郭嘉 来源:未知

22日晚,连演了12天的第69届戛纳电影节终于落下了帷幕,包括金棕榈、评审团大奖等在内的8项正式竞赛单元奖项相继揭晓。虽然,采用小评审团制的戛纳电影节,一直都有“测不准”的风评,但像今年这样与媒体评议几乎完全相左的情况,却也着实不多见。

  且看中国媒体评分、场刊评分以及戛纳电影节获奖名单:

  中国媒体给出的评分表

  场刊评分表

  戛纳电影节获奖名单

  场刊媒评最高的《托尼·厄德曼》《帕特森》《她》三部影片,竟然连安慰性质的评审团奖都没拿到,反而是不温不火的《我是布莱克》,评价两级分化的《只是世界尽头》分别获得了金棕榈和评审团大奖。

  在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戛纳的各类奖项、评审团制以及所谓“场刊”的意思。

  (骨灰级影迷请绕道)

  戛纳电影节所有长片单元包含正式竞赛、一种注目、国际影评人周、导演双周。在正式竞赛单元中,设立以下8个奖项:金棕榈奖,戛纳顶级大奖颁给最佳影片;评审团大奖,颁给最有原创性或最有研究精神的影片;最佳女演员奖,颁给表现最佳的女演员(不设最佳女配);最佳男演员奖,颁给表现最佳的男演员(不设最佳男配);最佳导演奖,颁给表现最佳的导演;最佳剧本奖,颁给表现最佳的编剧;评判团奖,1946年特别创立,地位相当于优秀影片奖或者传媒推荐奖;金摄影机奖,颁给每年电影节参赛的影片中最为出色的处女作,并不局限于竞赛单元,1978年成立。

  场刊,是指戛纳官方合作杂志Screen Daily在电影节期间邀请一批世界各地的知名媒体以及它们的影评人,共同为主竞赛单元参赛影片打分。

  这届戛纳是个复古年,嫡系部队摘奖多

  虽然关于今年戛纳使用了何种评奖制,还没有确切消息放出,但从评奖结果来看,排位分奖制的可能性比较高。根据上文科普,戛纳电影节含金量最高的大奖自然是金棕榈奖,而评审团大奖也可等同于排位第二的“准最佳影片”。排位第三的却不是所谓评审团奖或者最佳导演奖,而是最佳编剧奖。一般,对于那些整体优秀却不出挑的影片,往往会获得最佳编剧的分奖。

  今年的金棕榈、评审团大奖都被戛纳的老熟人捧走,只有最佳编剧奖被伊朗电影大师阿斯哈•法哈蒂分得。

  1、金棕榈奖:《我是布莱克》(导演:肯·洛奇;编剧:保罗·拉弗蒂)

  影片的主人公,59岁的木匠丹尼尔·布莱克(戴夫·琼斯 饰)是一位膝下无子的鳏夫,他由于突发心脏病,被医生明确诊断为不适合继续工作,因此生平第一次需要申请失业金。然而,布莱克却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失去了失业金,在漫长而艰难的上诉过程中,他不得不冒着风险反复前往就业中心求职。在这一过程中,丹尼尔遇到了一个面临同样困难的女人凯蒂(海莉·斯夸尔斯 饰),善良的他主动帮助她和两个孩子在他们的新公寓安顿下来。于是,没有钱、也没有未来的两个人,组成了临时的家庭……

  《我是布莱克》已经是英国著名独立导演肯·洛奇第13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了。2006年他就曾凭借《风吹麦浪》获得了戛纳最高奖项金棕榈奖,此后2012年又曾凭借喜剧片《天使的一份》获得了评审团奖。这次,场刊对《我是布莱克》的评分只有不温不火的2.4分,各媒体对此片的评价也是两级分化地厉害。不看好的,觉着肯·洛奇拿着朴素的电影语言,倚老卖老的极左政治倾向炒剩饭。看好的,如《卫报》《综艺》等则觉得它是体现洛奇最高水准的政治影片。他们认为《我是布莱克》以直击人心的理想主义,朴素的现实风格展现了官僚体系的残酷,而且把普通人的愤怒、悲伤和焦虑交织的生活讲得细腻动人。而影片通过塑造这个对穷人越来越不公正的世界,恰恰能够引起跨国界的共鸣。

  2、评审团大奖:《只是世界尽头》(导演/编剧:泽维尔·多兰)

  《只是世界尽头》改编自法国知名剧作家让·吕克·拉加斯的自传体原作,讲述了一位颇有才华的同性恋作家,在时隔12年后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并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而与家人重逢后,他与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之间充斥着歇斯底里的失调关系才慢慢呈现了出来。

  加拿大电影天才多兰,可谓戛纳的亲嫡系部队。他年仅19岁时就执导了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并获得了第62届戛纳电影节国际艺术院线协会奖,随后他成为戛纳红毯上的常客,并在2014年凭借《妈咪》再次获得评审团奖。他目前拍摄的五部作品,除了《汤姆的农场旅行》之外全是在戛纳电影节首映的。对于《只是世界尽头》,外媒的评论普遍偏低。《综艺》甚至称此片是“此次戛纳电影节最令人失望的影片”,并认为影片让原著失去了灵魂,“所呈现的只是一个处在家庭无休止争吵之中的优秀的却摆脱不了命运安排的作家。”温和的《卫报》也只是说明,此片充满情感冲突和歇斯底里,对于有类似经历的小众人群,是难得的作品。

  3、最佳剧本奖:《推销员》(导演/编剧:阿斯哈•法哈蒂)

  《推销员》来自凭借《一次别离》一举获得世界声誉的伊朗电影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居住在德黑兰的小夫妻——艾麦德(沙哈布-侯赛尼 饰)和妻子拉娜(塔兰涅-阿里多斯蒂 饰)。他们因为居住的楼房成了危房,而搬进了附近一间简陋却宽敞的新公寓。然而,厄运也随之而来。拉娜在家洗澡时遭遇陌生人袭击,伤到了头部,并从此开始变得担惊受怕,自我矛盾。艾麦德开始还对妻子百般照顾和支持,后来便开始失去耐心。在开始调查袭击案后,艾麦德发现自己的复仇其实并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简单。两位主角的最终命运也与他们参演的业余戏剧《推销员》产生了戏剧化的相似。

  无疑,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新电影的革新者,他将以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为先驱开创的现实主义、自反式的电影往前推了一部,变得高度戏剧化了。对于《推销员》,场刊的打分和评审团的评价相差不远。除了对影片结尾强贴戏剧《推销员》的生硬略表遗憾外,大部分媒体认为在悬疑中,法哈蒂做到了对他眼中抱有成见和愤怒的“伊朗男性的凝视”进行了一场反思,只不过,身为电影人,他的凝视是客观、真实的(《综艺》《好莱坞报道者》)。

  媒体评议前三甲,以及压轴黑马《她》

  1、《托尼·厄德曼》 (导演/编剧:玛伦•阿德)场刊3.7分

  影片主角伊涅斯(桑德拉·惠勒 饰)是一位就职于某德国大公司位于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分部的高级白领,她完美规划的职场生活容不得一丝扰乱,以至于当她的父亲贸然来访时,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这样的生活看似四平八稳,直到她的父亲问她: “你幸福吗? ”面对这个问题的无能为力成为她心底骚乱的开端。这个令人困扰和使她羞愧的父亲,为了帮助她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倾尽全力,他为她虚构出一个人物:滑稽的托尼 •厄德曼。厄德曼的到来改变了她忙碌的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而父女关系的转变也令她意识到,她古怪的父亲在她的生活中如此之重要。

  《托尼·厄德曼》是德国实力女导演玛伦•阿德从影十多年来执导的第二部作品。她在采访中提到,直到飞来戛纳前的四天,《托尼·厄德曼》才完成了后期制作,对于这部新作她完全没底。没想到在影片首映上,获得了众媒体现场一致的欢呼,并得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场刊评分3.7分(总分4分)。媒评认为《托尼·厄德曼》中表现了一种彼此影响和互为定义的“亲密关系”——伊纳斯对于父亲死缠烂打的恶作剧的忍让程度足以令人咋舌,而温弗雷登作为父辈的任性妄为也是令人匪夷所思,但就是在这种“亲密关系”的影响中让情节不断推进。

  导演马伦·阿德还谈到,特地把这对德国父女设定在罗马尼亚,还有助于突出两个主人公政治观上的冲突。经历过战争的父亲一心想给女儿培养自信和独立的精神,让她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是,女儿却选择了一个和父亲的理想主义的期待几乎完全背离的生活方式,跑到了一个保守的、极端物质的地方生活。温弗里德那一代人浴血奋战而得来的自由最终成为了伊涅斯这一代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铺路石。这是影片在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之外,想要表达更深层的思索。

  2、《帕特森》(导演/编剧:吉姆•贾木许)场刊3.5分

  导演以一周为叙事周期,每天独立成段,并以二十世纪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为原型讲述了一位巴士车司机帕特森(亚当·德赖弗 饰)的故事。每天,帕特森都重复着一样简单的日常:听巴士公司同事抱怨生活的不顺,重复巴士每天一模一样的路线,通过挡风玻璃观察着城市,任乘客对话的碎片萦绕耳边,遛他的英国斗牛犬马文,他永远在同一个酒吧歇脚,喝同样的一款啤酒。他生活里唯一的色彩,就是自己用来写诗的秘密笔记本。在其中,他收拾着每日无聊生活中潜在的诗意,把那些小巧物件和微妙感受组织成诗歌。相比之下,他的妻子劳拉的世界每天都在变化——她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计划。帕特森与劳拉彼此相爱。他支持她的新志向,而她也爱护着他作诗的天赋。这部电影冷静地观察着日常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在帕特森的诗句中默默流露出来。

  看完这部电影,几乎所有媒评给出的意见都是:简直太贾木许了!平静如水,温暖如诗。在影片《帕特森》中,贾木许冷静地诉说着生命中的得意与失败和种种琐碎,这符合他从《天堂陌影》《离魂异客》再到《唯爱永生》一直以来强调的独特美学风格。虽然,有些影评人不满贾木许总在文艺小清新的品味上原地踏步,但对于《帕特森》这部电影,还是想用《卫报》的一句话评论:“这是一部多么有趣又可爱的电影啊”!

  3、毕业会考(导演/编剧:克里丝蒂安•蒙吉) 最佳导演奖 场刊3.0分

  罗密欧•阿尔迪亚(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饰)是住在小山城特兰西瓦尼亚的一名医生,他在抚养女儿伊莱扎(玛丽亚·维多利亚·德拉格斯 饰)长大的过程中一直有这样一个念头:一旦她到18岁,就要让她出国读书生活。他的计划已接近实现:伊莱扎获得了去英国学习心理学的奖学金。她只需要通过毕业会考,而这对于一个好学生而言不过是走过场而已。在她的首场笔试的前一天,她受到了侵犯并且受了伤,这可能会毁了她的整个未来。现在罗密欧必须做出选择,事情有很多解决的方式,但没有一个遵循了他 ——作为一位父亲,教育女儿的原则。

  作为“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干将,从《四月两周三天》《黄金时代的故事》《山之外》他的作品几乎都没离开过关于1989年政治革命前后历史时期的背景。这部影片,他似乎要跳脱出以1989年前齐奥塞斯库的统治时期为电影背景的习惯,转而聚焦当下社会,转向更为贴近我们的教育问题。但其实通过《毕业会考》蒙吉想要表达的还是对政治革命后遗症的反思:1989齐奥塞斯库的个人独裁统治结束后,当时的年轻人都充满希望,认为制度的改变会为他们带来美丽的新世界。然而20多年后,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已踏入中年的当年的年轻人,反而被生活的现实逼得背叛理想,被卷进腐败的齿轮里。对照《四月两周三天》,《毕业会考》少了些戾气,多了些温情和自反。

  4、压轴黑马《她》/Elle(保罗·范霍文;编剧:菲利普·迪昂)

  米歇尔(伊莎贝尔·于佩尔 饰)是一位强势的电子游戏公司的老板,看上去简直无坚不摧。在感情生活中,她也表现出了和工作中一样的冷酷态度。然而,一天米歇尔在家中遭到了蒙面男子的攻击,这场遭遇从此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她毅然决然地选择查出作案者的真面目,却在追捕过程中与这位作案者陷入了一场惊险的游戏之中。这场游戏随时面临失控……

  范霍文的这部片子被排到影展放映的最后一场,实在是有些吃亏。不过,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媒体影评人在看完这部悬疑喜剧之后,竟然一改疲态,纷纷亮出了高分。媒评普遍反映,这是一部悬疑惊悚和讽刺喜剧结合得天衣无缝的佳作。影片以女主角在家被遇袭为线索,引出她与生活中不同男人——包括儿子,前夫,父亲,情人,下属甚至黑衣人的多层故事,故事和表演都荒诞扭曲得恰到好处。《综艺》甚至称之为“范霍文导演生涯的最佳作”。

【文/铁皮小鼓】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版权声明|免责条款|法律顾问|联系我们|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6-2019 www.guohuayul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华娱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0868号-1 丨 京B2-20190115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641号 丨 TAG聚合